24小时急救电话:028 - 63160059
南区
北区
您现在的位置: > 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 > 颜家渝名中医工作室 > 学术园地 > 正文

《黄帝内经·调经论篇第六十二》学习心得

来源:本站原创 点击:285日期:[ 2022/12/3 ]

《黄帝内经·调经论篇》第六十二从气血运行失常切入,系统论述疾病发生机制与治疗原则,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理论源泉。

文章开篇以“余闻《刺法》言,有余泻之,不足补之”为引,点明中医治疗的核心原则,却又进一步探讨“何以守经隧”,强调诊疗需深入探究气血运行的本质。文中指出“人之所有者,血与气耳”,将气血视作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,无论是外感邪气,还是内伤七情,均可导致气血失调,引发疾病。这让我认识到,临床辨病不能仅关注症状表象,更应透过现象看本质,把握气血虚实变化这一关键。

“神有余则笑不休,神不足则悲”等论述,将气血与脏腑功能、情志变化紧密相连,生动展现气血失常对人体多方面的影响。如“血气未并,五脏安定”时,人体处于平衡状态;而“血并于阴,气并于阳”,则阴阳失调,引发寒热虚实之变。这种对气血病理的细致剖析,为临床辨证提供了清晰的逻辑框架,提醒我在诊疗时需全面考量患者症状、体征及情志表现,精准判断气血虚实。

在治疗方法上,《调经论篇》提出“按摩勿释,着针勿斥,移气于不足,神气乃得复”,强调针刺、按摩等疗法需根据气血状况灵活运用,以调和阴阳、疏通经络。同时,“病在脉,调之血;病在血,调之络”等论述,明确了不同病位与气血调理的对应关系,让我明白治疗需因势利导,从气血运行的路径着手,实现“通其经脉,调其血气”。这一理念打破了我对中医治疗“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”的刻板认知,深刻体会到中医整体施治、标本兼治的特色。

此外,文中“持针勿置,以定其意,候呼内针,气出针入”等针刺手法的描述,虽篇幅简短,却强调了针刺过程中“得气”与医患配合的重要性,让我认识到治疗细节对疗效的关键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