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小时急救电话:028 - 63160059
南区
北区
您现在的位置: > 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 > 颜家渝名中医工作室 > 学术园地 > 正文

《黄帝内经·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》学习心得

来源:本站原创 点击:319日期:[ 2022/9/3 ]

《黄帝内经·水热穴论篇》第六十一阐述了古人对水肿病的深刻认知与独特的腧穴理论,这篇经典从病理机制到治疗选穴层层深入,不仅是对水肿病的理论总结,更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南。

文章以“肾者,胃之关也,关门不利,故聚水而从其类也”开篇,点明水肿的核心病机。将肾脏比作人体水液代谢的“关卡”,若肾气不足或气化失常,水液排泄受阻,便会泛滥成肿。同时提出“勇而劳甚则肾汗出,肾汗出逢于风,内不得入于脏腑,外不得越于皮肤,客于玄府,行于皮里,传为跗肿”,详细阐释了外邪侵袭与过劳伤肾引发水肿的过程,让我深刻认识到水肿病与肾、肺、脾三脏功能密切相关,三者相互协调才能维持水液平衡。“诸水皆生于肾”与“肺为喘呼,肾为水肿,肺为逆不得卧”的论述,进一步揭示肺肾在水肿病中的协同关系。肺主通调水道,肾主水液气化,肺失宣降则水液上逆,肾失气化则水液下聚,二者失调均可致水肿。这让我在临床辨治水肿时,不仅关注肾脏,更注重整体脏腑功能的调和,体现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性。

文中“肾俞五十七穴,积阴之所聚也,水所从出入也”等内容,系统阐述了治疗水肿的特定穴位及其作用机理。通过选取肾俞、膀胱俞等穴位,调节肾与膀胱的气化功能,达到利水消肿的目的;同时强调“热俞五十九穴”可泻热,为阳水证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。这种将腧穴与病理相结合的论述,让我明白穴位的选取并非盲目,而是基于对疾病病机的精准把握,彰显了中医“以穴应病”的独特智慧。

在今后的学习与实践中,我将以经典为基石,深入理解其中精髓,提升运用穴位辨证施治的能力,为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