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小时急救电话:028 - 63160059
南区
北区
您现在的位置: > 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 > 颜家渝名中医工作室 > 学术园地 > 正文

《黄帝内经·痹论篇》第四十三学习心得

来源:本站原创 点击:291日期:[ 2022/3/5 ]

《黄帝内经·痹论篇》第四十三体现了古人对痹证的认识精妙入微,其系统的理论框架与独到见解,为中医辨治痹证奠定了坚实基础,也让我对中医理论中 “天人相应”“整体观念” 有了更深刻的领悟。

 文中“风寒湿三气杂至,合而为痹也”,清晰指出痹证的病因,打破了我们对痹证成因的片面认知。风、寒、湿邪相互勾结,侵袭人体,阻滞经络气血运行,导致疼痛、麻木、屈伸不利等症状。同时强调 “其风气胜者为行痹,寒气胜者为痛痹,湿气胜者为着痹也”,通过邪气的主次差异,精准区分痹证类型,为临床辨证提供了重要依据。

在痹证与脏腑的关系上,文章提出 “五脏皆有合,病久而不去者,内舍于其合也”。这表明痹证若迁延不愈,邪气可由经络内传脏腑,引发五脏痹。如 “肺痹者,烦满喘而呕”“心痹者,脉不通,烦则心下鼓”,详细阐述了不同脏腑痹证的表现,让我认识到痹证不仅是肢体经络病症,还可能累及脏腑,临床诊治时需全面考量,避免漏诊误诊。

治疗理念上,虽然文中未详述具体方药,但 “知其气所在,先其病所在” 的原则,强调了根据病气所在的经络、脏腑,结合病情轻重缓急进行治疗。这要求医者精准把握病位与病性,做到 “有的放矢”,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。同时,也让我明白,对于痹证的治疗,需兼顾祛邪与扶正,根据患者体质灵活调整,才能达到理想疗效。

此外,文中 “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,淫气喘息,痹聚在肺” 等论述,揭示了生活方式与痹证发生发展的关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