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小时急救电话:028 - 63160059
南区
北区
您现在的位置: > 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 > 颜家渝名中医工作室 > 学术园地 > 正文

《黄帝内经·五脏别论篇》第十一学习心得

来源:本站原创 点击:302日期:[ 2021/9/4 ]

开篇对脏腑分类的论述,打破常规认知。将脏腑分为“五脏”“六腑”与“奇恒之腑” ,并非简单解剖归类,而是基于功能与特性。“五脏者,藏精气而不泻也,故满而不能实;六腑者,传化物而不藏,故实而不能满也”,短短数语,精准概括两者本质区别。这让我意识到,中医脏腑理论,重在功能与气化,而非形态结构,是对生命活动规律的抽象提炼。

“奇恒之腑” ,更是独特。“脑、髓、骨、脉、胆、女子胞,此六者,地气之所生也,皆藏于阴而象于地,故藏而不泻,名曰奇恒之腑” 。它们形态似腑,功能如脏,这种特殊归类,体现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细腻观察。像女子胞,与生殖、经血相关,其藏精不泻的特性,为妇科疾病从奇恒之腑论治提供理论依据,也让我明白,人体是有机整体,脏腑关联,需综合考量。

文中对 “魄门亦为五脏使” 的阐释,把肛门功能与五脏联系,强调五脏协调对糟粕排泄的影响。这启示我,临床见便秘、泄泻等症,不能仅着眼肠道,要从五脏找根源,辨明是脾气不足、肾气不固还是肝气郁滞,体现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思想,指导我临床思考要拓宽维度,追本溯源。

“凡治病,必察其下” ,强调诊病要关注二便,因二便状况反映脏腑功能。这让我重视问诊细节,二便的色、质、量、次,是脏腑精气盛衰、邪气进退的信号,为辨证提供关键线索,是中医 “司外揣内” 诊法的体现,提醒我临床要严谨细致,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。

此篇构建的脏腑理论体系,是临床辨证的源头活水。虽时代久远,但其对生命规律、疾病认知的深度,仍指引着中医人,我们当传承与发扬其精髓,在临床实践中体悟、验证,让经典理论鲜活起来,助力中医之路行稳致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