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小时急救电话:028 - 63160059
南区
北区
您现在的位置: > 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 > 颜家渝名中医工作室 > 学术园地 > 正文

《黄帝内经·百病始生》第六十六

来源:本站原创 点击:298日期:[ 2023/3/4 ]

本篇从人与自然、内外因交互的角度,系统阐述疾病发生、发展的过程,其深邃的理论与临床思维,让我对中医“未病先防,既病防变”的理念有了全新认知。

文中以“夫百病之始生也,皆生于风雨寒暑,清湿喜怒”开篇,点明疾病的发生源于外感邪气与内伤情志。“风雨寒热不得虚,邪不能独伤人” 深刻揭示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的真理,强调人体正气强弱是抵御病邪的关键。这使我明白,临床诊疗不仅要祛除病邪,更需重视扶正固本,帮助患者提升自身抵抗力,体现中医防治结合的整体观念。对疾病传变路径的论述,更是精妙绝伦。“是故虚邪之中人也,始于皮肤……留而不去,传舍于肠胃”,清晰描绘了外邪从皮毛入侵,经络脉、腧穴,逐步深入脏腑的过程;而情志内伤引发疾病时,“忧思则心系急,肺布叶举,而上焦不通”,展现了情绪波动对脏腑气机的影响。这种内外因致病与传变的系统阐释,为临床早期诊断、阻断病情恶化提供了理论依据,让我意识到把握疾病传变规律,是实现“既病防变”的核心。

在病因辨析上,“三部之气,所伤异类” 将致病因素分为“伤于上部”“伤于下部”“伤于五脏” ,结合邪气特性与人体部位的关系,细化了病因辨证思路。如“清湿袭虚,则病起于下;风雨袭虚,则病起于上” ,让我学会从发病部位与症状特点反推病因,提升辨证的精准度。此外,文章对积证形成的论述,“卒然多食饮,则肠满,起居不节,用力过度,则络脉伤……留著于脉”,从饮食、生活习惯等角度剖析积聚病症,揭示不良生活方式与疾病的关联,这对现代慢性病防治极具启示意义。

《百病始生第六十六》教我以动态、整体的眼光看待疾病,在临床中既要“治病求本”,又要重视预防与调护,真正践行中医“治未病”的核心理念,为守护健康提供更全面的思路与方法。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  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